青年人的教育是国家的基石。——富兰克林
对于学生来说,每次考试成绩对于他们来说,也许是很头疼的。在学校,有年级排名和班级排名,除此之外,班主任还会让学生,带着自己的考试成绩回家给爸妈签字,这就让考不好的学生更加雪上加霜了。
在学习过程中,最让学生难过的,也许就是初中到高中这一段求学之路!学生每次考试,都是非常关心自己排名在哪里,也因为排名这个东西,让学生产生巨大的压力。
“学生成绩”出现新规定,教育部这样说,引来质疑:不如直接盲选
以前考试都是以学生成绩来划分,好学生和后进生,成绩好的学生进尖子班,差一点的就划分到了普通班,因为学生努力情况不同,给他们分配的教学资源也大相径庭。
这种分班方法有好也有不好,好的地方就是,好的学生会越来越好,普通学生就会一直保持普通水平,好的学生配备的教学资源,好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不能说百分之百都是优等生,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。
这样分班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好处,那就是尖子班学生水平都差不多,普通班成绩水平也差不多,这样会让他们产生竞争意识,互相提升,以达到一个整体提升的效果。
判断一个学生在学校成绩怎么样,考试是最好的检验方法,成绩单既可以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成绩,又可以通过成绩,反映出学生差在哪里,好采取一个补救的方法。同时家长把学生交给学校,不就可以高枕无忧了,家长也需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孩子。
学生的成绩排名,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积极意义的,但最近教育部却新出了一个规定,就是不允许学校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情况。
不过也希望学校采取其他措施。让家长知道学生的成绩及相关的名情况,这在教育上来说,也许是一次重大改革了,但很奇怪的是,这个事却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和疑问。
逃避了分数的重要性,引来质疑:不如直接盲选
这个规定宣布后,不说其他人不理解,连老师都不是很懂,以前不让学校公布学生排名情况,现在倒好,连学生成绩都不准公布了。
学生看不见,自己和其他人成绩差距在哪里,也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,而且现在中考和高考,都要看成绩排名,特别是近几年新高考改革,各个大学录取,都是要看学生排名,这和刚出台的一个叫“赋分制”的制度息息相关。
学生如果从小就不去了解自己的排名情况,那么到了选择大学时,难道不看清楚就模模糊糊地选了吗?
但现实就是这样,不是所有学生都会自觉去学习,还是有爱贪玩的学生,虽然在表面上,学校没有公开学生的成绩排名,但排名还是有的,只是没让学生看到而已。
虽然说学生不知道他们成绩排名如何,但老师会告诉孩子的家长,当家长知道自己孩子成绩排名后,会一声不吭地不告诉孩子吗,这是不可能的事。
那么从本质上来说,学生的成绩排名还不是知道了,这其实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而已。我们不让学生知道,自己的成绩排名为的是什么,还不是为了让他们知道知识比排名更重要。
学生的成绩排名被公布,其实没有什么不对,而是老师,学生还有家长,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这件事的。
当代孩子面对压力和挫折,经不起考验的原因是什么?
在教育部看来,禁止公布学生成绩排名,是为了更好保护学生成绩的隐私,一方面可以减少,来自学生成绩上的互相对比,另一方面,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优生和差生之间的攀比和看不起差生。
应试教育下的学生,面对学习压力很大,教育部的出发点其实是好的,为避免学生承受不住这么大的压力,所以才会提出这个方案。
学校应该做的是,让学生缩小他们之间的学习差距,形成一个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,而不是直接不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排名,但背地里却告知学生家长,那这个禁止又有什么意义呢?
众所周知,高考是最残酷的考试,一分都可能压倒上千人,如果学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,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那一刻,那种压力学生会承受得住吗?很难想象。
孩子缺乏抗压能力,主要是家长对于孩子教育没那么上心,才导致孩子面对大灾难时,才会那么不知所措。作为家长,不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考试的机器,只关心他们的成绩,而忽视了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。
我们要关心孩子的成长,而不是只关心他们的成绩和分数,作为家长,应该是把孩子培育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责任心的孩子,孩子的分数只是孩子,成长过程中一个小小的因数而已,分数不是衡量一个孩子一切的标准杠杆。
这样的政策,会给老师带来一些压力
其实教育部不让学校公开学生的成绩,骑虎难下的是学校的老师,一方面要遵从上级的决定,另一方面家长,还要向他们询问学生的成绩,这让老师进退两难。
改革的重点是要让学生调节心理,不公开学生成绩,就是让学生去理解老师的做法,作为家长也要去宽容学生的优缺点。
作为老师,也要理性判别学生的成绩,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,老师应该多去帮助他们,提升他们的弱处。
结束语:每个政策的出现,都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去制定,同时也需要学校,学生,老师,家长和社会去配合实施,面对如今的应试教育现状,我们是不是也要去思考一下呢?